当初我国北方不少处所都曾经春暖花开。春光恼人,良多友人也踏上了踏青赏春的路程。近多少年,老年花费群体一直扩展,特殊是退休后,老年人对游览效劳的需要也日益增加。
往年年终,商务部等9单元宣布《对于增开银发游览列车增进效劳花费开展的举动打算》,各地连续加开银发游览专列。20日,由四川成都开往贵州安顺的Y968次银发游览列车顺遂出发。
当世界午4时50分,满载着200余名老年游客的Y968次“熊猫专列”从成都安靖站开出,前去贵州安顺。
5天4晚的行程中,旅客们将穿梭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省份,旅行百花兴义、罗平花海、峰林布依、马岭河年夜峡谷等景区,旅客达到景区后可休会布依族隆重迎宾、苗家敬酒典礼等多数平易近族风情运动。
旅客 张克佳:咱们感到此次游览方法很新鲜,一次玩耍良多景点,还能够邀约三五挚友一同出行。列车上运动多、效劳好,另有管家跟医护职员,咱们玩得也愈加放心。
让旅客放心的是,列车随车装备了游览管家,能够帮助搬运转李,并供给行程征询、景点讲授等效劳。随车医护职员则能够为旅客丈量血压,并供给基本体检跟常备药品。
Y968次列车任务职员 张富铭:针对老年游客,咱们列车上的包厢跟淋浴室都增设了加宽护栏、防滑扶手及地垫、紧迫呼唤器、热水洗脚喷头、可折叠椅凳等。
据懂得,往年内,国铁成都局还将推出包含老挝万象跨国之旅在内的100余趟银发游览列车,满意天下各地老年旅客的多样化出行需要。
按需定制 满意老年游客出行需要
记者从国铁团体懂得到,2024年天下铁路开行游览专列1860列,输送旅客超越100万人次,此中,老年旅客占比超越八成。游览专列行程少则三五天,多则两三周,一起上效劳能否有保证?抉择银发列车,须要做哪些筹备呢?
在乌鲁木齐火车站,记者遇上了一趟行将发车的银发专列。采访中记者发明,搭车方便性是老年游客最关怀的。
旅客 李密斯:年纪年夜了腿脚不便利,从前出门怕折腾,当初从一进车站开端我就不必费心了,会有任务职员自动过去领导、帮助,还会提前辅助咱们检票上车。
旅客李密斯筹备乘坐的,是春运时期国铁乌鲁木齐局加开的K6705次游览列车,行程是提前预订的,让她没想到的是,旅途效劳从始发站就开端了。
国铁乌鲁木齐局乌鲁木齐站车间副主任 张永健:往年春运显明差别,老年旅客有所增多,咱们建立了“天山雪莲”意愿者效劳队,为有须要的游客友人供给疆外景点先容等特点效劳,尽力为银发旅客护航。
走进车厢,记者发明,与一般列车比拟,过道跟苏息区都更为宽阔,车厢内增添了无阻碍设备,在餐食上也增添了更易消化的品类。在晋升银发列车效劳设备的同时,不少列车还推出了棋牌、歌颂、影院、阅览等特点效劳,将游览列车打形成老年交际平台。
国铁乌鲁木齐局旅发团体游览奇迹部副司理 林闻:老年旅客除了重视保险、舒服,更重视文明休会跟交际休会,因而,咱们鄙人一步的游览产物打造中,增添旅拍、下战书茶、庆生辰等互动参加性较强的休会类特点运动。
春运时期,哈尔滨、西安等地也都开行了颇具地区特点的银发游览列车。国铁团体表现,往年将推出一批铁路银发游览的佳构线路。同时将采用愈加机动的差别化价钱战略,在旺季加年夜扣头力度,激励更多银发群体错峰出行。旅客能够经由过程12306App上的“铁路游”板块“游览列车”栏目查问、报名。
中老年游览花费需要旺 银发列车再扩容
“银发游览列车”固然叫银发,实在面向的是全部年纪层游客,只是车上的效劳跟设备愈加斟酌到老年人的需要。
数据表现,2024岁终,我国60岁及以上生齿初次冲破3亿,银发花费市场也越来越遭到存眷,专家表现,银发列车陈规模开行,为老年游览市场增添了新的花费形式。
《2024年中国银龄游览专题讲演》表现,17.6%的中老年群体每年游览3次及以上,40.8%的中老年人每年游览一到两次。
旅客 张密斯:我老伴特殊想来新疆,我固然来过一次,然而我仍是陪他来了。
北京旅客 李年夜明:山西我曾经是第十次来了,此次部署20多天吧,我客岁就去了秦晋年夜地,玩了15天,不敷,不敷深度。
银发一族游览,不只有充分的时光,还能动员多元花费。
旅客 管丽萍:我基础上出去相机是不会离手的,每到一个处所都记载一下美妙的风景。
旅客 陈长虹:后代们给我买了一个智妙手表,出门游览要高愉快兴出来,平安全安回家。
慢游览、深度游,动员交通、康养、文明花费需要同步增加,银发游览专列在线路计划上,愈加凸起“以团定线”,就是依据游览团的行程定制开行计划,存在道路机动、多点串联、车随人走、昼游夜行等特色。
专家表现,满意日益增加的银发游览需要,相干部分还需在业态进级上构成协力。
中国游览研讨院院长 戴斌:特殊是要鼎力开展银发经济加绿皮火车的如许一个新业态。游览目标地跟铁路部分在基本设备的建立,大众效劳的完美,加上游览部分独特尽力,让银发游览者可能游得高兴。
据懂得,将来三年,我国将计划100条以上铁路银发游览佳构道路,打造160组适老型公用车组,银发游览列车开行总范围将到达2500列以上。
(总台央视记者 郑连凯)